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物流风云榜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一年内降价都能赔,京东到底想干啥

  京东价保新规正式生效

  你敢信吗?现在的价保已经可以保一年了。

  5月30日,京东针对《京东开放平台商品价格保护服务规则》进行了修订,并于6月6日正式生效。

  此次调整主要是增加了“180天价保”“365天价保”的概念,并细化补充了不支持价保的场景:商品无货、医保卡支付订单、时令商品、用户未实名认证的订单、商家钱包资金不足支付价保费用等。

  如今正值618大促的关键时刻,京东对价保服务的调整自然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悉,京东价保期限原先只有7天、15天、30天和90天这四种。一般商家日常经营时为了更多流量倾斜,往往会提供7-30天的价保,从而获得相关服务标识。至于90天的价保时间已经算是很长的了,通常在618等大促期间才比较常见。

  而今年618期间,京东自营商品已经率先新增了180天和365天的超长价保服务,随后又修订了京东开放平台的相关规则,支持第三方商家也提供最高365天的价保。

  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后,只要在一年时间里,因商家调整同一SKU价格,导致购买的商品发生降价的,即可申请价格保护,由系统自动退还差价。

  换而言之,这样的服务承诺,基本等同于“全年最低价”了。即使是在价保普及率已经很高的今天,京东这项长达365天的价保服务也实属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618前夕,淘宝也曾变更了《价保服务标准》的部分内容。虽然没有像京东那样激进地直接推出365天价保,但新增了“平台可依据情况对符合价保补差场景的消费者进行提醒”。

  也就是说,当参与价保的商品降价后,平台还有可能主动提醒消费者去申请价保补差。这直接将价保从“被动功能”推向了“主动服务”,让消费者可以放心大胆地买,不用担心商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降价,对于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提升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无论是京东延长价保期限,还是淘宝主动提醒价保,根本上其实都是在维护平台的低价心智。在电商低价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价保”可以说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

  一年退还30亿差价,“价保”到底图什么?

  距离各大电商平台全面推出价保功能,其实还没有多长时间。

  像是京东虽然早在2008年就有了价保服务,但用户心智较弱。直到2021年才上线“一键价保”服务,可以方便用户快速获得差价赔偿。

  此后的几年里,京东针对价保服务的期限和范围进行了多次升级。比如2022年双11,京东参加活动的实物类商品几乎都支持价保,其中有超过5亿的商品支持30天价保;2023年双11,30天及以上价保的商品超过了8亿种。

  在今年的京东618发布会上,京东宣布过去一年价保服务已经为消费者节省了近30亿元,且此次大促会有85%以上的商品享受价保。

  而后我们便看到,京东从自营商品开始,又进一步尝试了180天和365天价保,并将相关功能同步开放给了第三方商家。

  另一边的淘宝,价保功能可考据的最早上线时间是在2016年的双11,但直到2022年4月才正式上线“价保中心”功能,支持部分用户申请一键价保。

  2022年双11,淘宝天猫针对价保服务规则进行了升级,从以往付款后15天内价保,改为付款/付尾款后至11月11日活动结束后15天内全程价保,延长了保障时效。也是在这一年,价保开始成为电商平台们主推的售后服务之一。

  从各个平台的动作来看,价保如今已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尤其是在大促期间,价保很大程度上可以打消用户对“先涨后降”的疑虑。

  因而可以说,价保服务的首要价值就是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一方面,有了价保服务后,即使面对价格波动较大的商品,消费者也能放心购买。而且直接退差的形式,不需要消费者再退货重购,更加方便省钱;

  另一方面,价保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决策效率,减少因比价而产生的犹豫和等待,进而也可能会增加平台的销量。

  除此之外,价保还有助于平台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取得优势:当物价波动时,价保可以帮助商家稳定销售,减少市场波动对电商平台的影响。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市场价格的透明度,使消费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商品价格变动,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换而言之,价保的存在让标品的价格更加透明,也让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平台的优惠力度,长期来看是培养用户低价心智的重要手段。

  电商大促,价格管控势在必行

  当然了,价保服务的不断升级固然有利于消费者,但如何贯彻执行又成了新的问题。

  在过去几年里,因价保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消费者确实不少,但也有很多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购买的商品突然降价,商家却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还差价。

  在这背后,主要还是价保规则过于繁琐,以及平台的监管措施有待完善。

  比如一方面,价保的条件较为苛刻。在价保过程中,平台承认的“同一商品”通常需要满足商品编号、商品品牌、商品规格、商品型号、商品颜色、商品包装、商品销售方式等商品属性参数完全一致,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辨别难度。

  另一方面,价保的附加细则也有很多。就以京东为例,其一共列出了17个不支持价保的场景。而规则越细化,其实也就给了商家更多“擦边”和规避的机会。

  因而在价保服务升级后,即使一些商家设置了“365天价保”,也可以通过更换SKU、下降链接等方式规避赔付差价,且不违反平台规则。

  对于此类情况,平台如果不能出台有效的制约措施,恐怕价保的时间再长也只是徒有其表。

  好在我们也看到,平台为了低价和更好的用户体验,也确实在不断推进和完善原有的服务。

  比如618大促期间,各平台都加强了对活动商品的价格管控力度。像是淘宝规定,商品在价格管控时间内的标价(或普惠券后价)相较于该商品在对应活动价格校验期间内于淘宝展示的最低标价(或最低普惠券后价),上浮不得超过20%且应具备合理理由。

  这里提到的校验期,一般指的是从活动开启前一个月起,直到活动结束。

  如排查到卖家的商品标价(或普惠券后价)存在违反规定的情况——即“先涨后降”,淘宝会对商品采取警告、清退活动等管控措施。

  另一边的京东也是如此,其特别提到商品价格设置关系到用户购物体验及权益,监管机关对于价格违规问题进行常态化管控,要求商家必须合规设置价格活动。

  对于因主图宣传价格与实际不符、提价促销、虚假促销、价格虚高等行为导致消费者对商家的促销行为产生质疑,且经核实验证该商品价格确有问题的情形,京东将对此类商家采取警告、流量降权、商品下架、店铺星级降星、清退、扣划违约金等治理措施。

  由此来看,大促“先涨后降”的套路不仅让消费者深恶痛绝,也是平台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这也难怪近几年的电商平台们不约而同地围绕“价保”做起了文章。

  本文来源于首席电商观察-电商报,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电商,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