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拓展的新空间,在这!

九州物流网2024-09-18

  2024年巴黎奥运会已经闭幕。在塞纳河畔,中国运动健儿们留下了诸多令人激情澎湃、记忆深刻的精彩瞬间。同样令人骄傲的,还有被这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带火的“中国制造”。从场馆设施到运动装备,从周边产品到辅助机器,一大波“中国制造”亮相巴黎,为本届奥运会赛事、服务的顺利运转提供了保障,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品质与实力。

  在全球产供链深度重组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熠熠生辉,是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并非物理性质的混合,而是依托技术、模式等创新而实现的协同耦合。

  ▍“两业融合”按下“加速键”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物流业与制造业从最初的联动迈向深度融合,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升了供应链效率,更激发了产业创新活力。然而,融合之路并非坦途,信息孤岛、标准不一、技术瓶颈等痛点依旧掣肘前行。

  从联动到融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也是物流需求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占90%以上,工业品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消费端整个流程中90%以上的时间处于物流环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两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自2007年以来,国家开始探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与融合发展问题,并发布了多项相关支持政策。近年来,国家更加明确提出了“两业融合”的指导方向,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和单位发布了《关于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物流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并围绕企业主体融合、设施设备联动、业务流程融合、标准规范融合、信息资源融合等五大关键环节,着重关注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六大重点领域,推动物流与制造业的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

  “从政策的风向,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已经从联动阶段发展到融合阶段。”中粮科工商管中心副总经理白光利表示,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信息系统的整合。物流业与制造业通过整合各自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高效对接,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这有助于双方企业更好地掌握库存、生产、销售等关键信息,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智能技术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对物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优化,提高物流效率与准确性。同时,智能制造系统也能通过智能分析,精准指导生产,降低库存成本。

  三是供应链管理的协同。通过信息化手段,物流业与制造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实现深度协同,共同参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全过程。这种协同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韧性。

  对此,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讲席教授刘伟华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在这些政策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更加紧密,为“两业融合”按下“加速键”,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政策推动的设施设备联动和业务流程融合,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调性显著提升,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其次,物流降本增效措施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改进的供应链管理也减少了制造企业的整体运营成本。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方面看,据报道,工业产品的物流采购成本高达90%,而生产成本仅占10%;从生产流程方面看,物流时间占比达90%,而生产时间仅占10%。最后,政策还激发了双方在智能化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创新,许多企业已经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和业务模式的升级。例如,顺丰速递为中国重汽物流园项目提供物流设备和维修服务;准时达为夏普向消费者提供原材料全流程物流服务管理;长安民生物流以数智物流转型为突破口,深度融合长安汽车、建安工业、重庆青山等智能制造等。这些成效共同促进了物流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破融合生态瓶颈

  物流业与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其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关键路径。现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刘伟华表示:“目前,在两业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难点需要解决。”

  首先,信息孤岛问题依然突出,这也是当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两方各自的数据系统通常独立运行,缺乏互通性,这导致信息流不畅,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为此,企业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采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或进行系统对接,确保数据能够实时共享和协同。

  其次,标准不统一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两方在操作流程、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整合难度加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行业内需要推动统一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确保在融合过程中各个环节可以顺畅衔接。

  再者,企业间互动关系不足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当前许多企业之间的合作仍然局限于单个项目层面,缺乏长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合作模式限制了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阻碍了更大范围内的协同效应。因此,企业应致力于建立更紧密、更具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融合发展的长远目标。

  第四,技术与人才的缺乏也对“两业融合”构成了制约。两方深度融合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还不足。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并通过校企合作和引进外部专家等方式,培养和吸引相关领域的人才。

  最后,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同样是一个障碍。物流业和制造业在管理理念、组织架构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融合过程中出现沟通不畅、协作困难的问题。企业应通过加强内部文化建设,促进跨部门沟通与合作,建立适应融合需求的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全方位的整合。

  同样,在四川大学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梁学栋看来,当前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存在许多不足,如信息共享不充分、协同机制不健全、政策环境待优化等。要想构建完善的融合生态还需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同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两业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为此,梁学栋建议,深化“两业融合”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等方式增强产业链的增值效应。在自主创新方面,可推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此外,要想破解“两业融合”中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瓶颈,还需采取多元化融资策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同时,优化政策环境,为“两业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激活内生动力,“两业融合”天地宽

  以现代物流赋能制造转型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物流业与制造业将实现更加紧密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刘伟华表示:“以现代物流赋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传统物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两业融合’不仅开辟出发展新赛道,也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目前国内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2023年12月7日下午18时,80台崭新的深蓝汽车右舵版在泰国林查班港完成卸车,这是长安汽车首批正式出口泰国的新能源整车,也是长安民生物流承接的首批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泰国的整车全程运输项目。为保障车辆顺利出口,长安民生物流制定了公路直发广州再海运至泰国的“陆海联运”物流方案,项目组提前对接海外进口车清关要求、明确原产地证、预备多班船期选择,做到车辆入库即发运,从车辆下线入库到报关放行仅用时4天,较原有传统运输方式缩短近10天。这期间,长安民生物流与长安汽车、泰国供应商通力合作,提前准备清关材料、部署整车堆场与轿车运力,协同当地经销商进港察看并制定配送计划,共同“抢抓”到港后的清关时效,确保80台车辆能够尽早如期交付至当地经销商手中。

  再如,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整合内部物流资源的同时,积极利用外部物流资源,通过互利共赢的物流战略合作,实现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了高效高质量的钢铁供应链体系。大陆物流有限公司与立邦基于家庭涂料产品,打破传统思维,自主研发数字化解决方案,重构商流、信息流和物流,推动传统经销商和分销商的转型升级,在理念、组织、模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为行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刘伟华进一步表示,“两业融合”推动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激活了企业的内生动力。当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整合时,企业需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这促使企业在技术研发、流程改进和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持续创新,以应对市场需求和提升效率。

  同时,“两业融合”增强了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将两方的资源有效结合,企业能够更灵活地调配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资源整合不仅提升了企业的适应能力,还激发了内部各部门的协作与联动,从而形成更强的组织合力。

  此外,“两业融合”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变革和模式创新。在融合过程中,企业需要在管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上进行全面调整。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企业能够实现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决策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这种变革有助于企业突破传统思维,激发内部潜力,推动企业向更高效、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不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行之路。”白光利指出,我国众多行业内卷严重,企业单打独斗的比较多,正是需要融合这种新思路来拓宽发展思路,这就需要上中下游企业合力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流程,实现产业逻辑的延伸与重构。

  “两业融合”天地宽

  企业主体融合发展是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基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单一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持续,而通过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生态,成为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京东物流、菜鸟、顺丰等快递企业在供应链一体化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它们通过建立智能仓储系统、优化配送网络,帮助制造业企业实现库存精准管理和物流效率提升。此外,这些企业积极推广电子面单、可循环包装等环保措施,降低了制造业的碳足迹。

  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也给智慧供应链服务商带来了商机。精简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到用户之间的环节,减少仓库面积、缩短交付周期、降低存货占比,可以提高生产企业、零售商及物流仓储整个链条的效益。

  实际上,安得智联、日日顺就是家电龙头在物流业务领域生态开放、利益共享的实践。例如,在仓储环节,日日顺供应链打造了国内首个大件物流智能无人仓——即墨智能无人仓,通过人工智能、拣选机器人等现代化数字技术,以及关节机器人、龙门拣选机器人等多项定制智能设备的配合应用,日日顺供应链实现了仓储全流程无人化以及24小时不间断“黑灯”作业。此外,依托自身数字化服务能力及强大的基础设施资源,日日顺供应链还进一步为家电、家居、汽车、消费品、冷链、新能源、跨境等行业客户打造了全链路、多场景的智能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差异化的服务需求。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能够促使双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作为货运平台企业的运满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宁波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

  当前,宁波市正在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全力建设新能源汽车之城,着力打造技术领先、产业集聚、链条完整的先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宁波一家汽车零配件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作为上汽集团的合作伙伴,其主要生产保险杠扣板,在宁波共有两个车间,运输线路主要是宁波-上海。“我们把一多半的物流都交给了运满满来做,整体物流成本比之前节省近20%。一般都会选择小车来运,2.7米~4.2米的货车居多。

  在运满满助力宁波汽车零配件产业壮大的同时,山东济宁龙拱港也因为物流的畅通实现了产业的拓展。3年前,济宁龙拱港还是一个仅有3个传统散货泊位的小港,而今,龙拱港已成为北方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内河港口。

  “龙拱港其实就是‘两业融合’天地宽的一个好的范本。”白光利表示,3年前龙拱港主要是装卸煤炭、黄沙等散货,不仅效率低,而且环保压力大。当前,龙拱港集装箱运输的货物超过了100种,涉及焦炭、煤炭、化肥、砂、石粉、纸、糖蜜、硫酸铵、塑料颗粒等。2024年的前4个月里,龙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6.2万标箱,同比增长了113%。

  白光利表示,水运物流成本分别是铁路的1/3和公路的1/6。龙拱港对降低周边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24年,通过龙拱港发货的企业节省了超过1亿元的运输成本。以龙拱港周边的轮胎生产企业华勤橡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通过龙拱港集装箱运输,每条轮胎的运费能够节省了13元,一个集装箱可装260条轮胎,一年可为华勤集团节省1,237.6万元的运输成本和550万元的仓储费用。

  由此可见,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益处。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同耦合,成“破局之钥”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背景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两者的协同耦合,正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钥”。

  产业如何协同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刻调整与重组的宏观背景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增强国际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

  对此,刘伟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融合显著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过去,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往往是孤立运作的,这容易导致出现信息滞后、响应缓慢等问题。而通过“两业融合”,生产与配送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更加顺畅,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对市场需求和变化做出反应,这种敏捷性在全球竞争中尤为关键。

  其次,融合有助于大幅降低成本。通过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企业能够优化库存管理、减少运输和仓储成本。不仅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使得企业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两业融合”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应用,企业逐渐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使得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增强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和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通过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中国能够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中国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同时,这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建立更加稳定和高效的供应链网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应对全球市场波动的能力。

  “我对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是充满期待的。”梁学栋表示,“两业”深度融合将推动形成“链主+专精特新”的融合集群,通过“数字+制造+服务”的模式,实现供应链的优化与效率提升。我们将看到供应链透明度的增强、信息流通的无障碍,以及通过精准策略解决供应链中的痛点和堵点,从而实现供应链的顺畅运作。

  此外,梁学栋相信,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与资源共享将成为常态,双方将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共享资源,共担风险,以实现互利共赢。智能化与数字化的驱动力将不断增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提升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定制化生产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在谈到如何将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得更充分时,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际刚认为,应结合制造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的战略需要,加快建设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高效协同联动。

  同时,魏际刚建议,进一步推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以及相关利益主体战略合作和业务协同,形成高效供应链合作,推动供应链全程电子化和可视化。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整合的信息平台,加强供应链设计,系统规划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结构,推动供应链运作同步化、集成化和一体化,推动供应链资源集成和渠道融合,以最优供应链服务和更多增值服务来满足制造业的需求。

  企业如何发力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不断演变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与制造业的融合将变得更加紧密和高效。未来,‘两业融合’可能朝向更加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刘伟华表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更高程度的协同和资源共享,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有许多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支持“两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力。这些新兴技术将从多个方面为“两业融合”提供保障,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和物流流程,提高预测精度和决策效率,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大数据则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市场洞察和客户需求分析,支持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区块链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为供应链中的数据安全和可信度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在跨境贸易和复杂供应链管理中,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

  此外,一些新型的商业模式,比如平台化运营和供应链金融,也可能为“两业融合”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成为新动力。通过建立共享平台,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信息的快速传递,增强供应链的协同效应。而供应链金融则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资金支持,助力中小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刘伟华相信,随着这些新兴技术和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未来,“两业融合”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还将带来企业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这与梁学栋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企业应加大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如物流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以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将为两大产业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高物流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值得注意的是,‘两业融合’目前还缺少一些通用的成功案例来打板。目前,许多成功的模式都有壁垒,一旦扩展到竞争性的企业或者行业就行不通,这并非真正的融合。”白光利表示,未来的融合一定是数字融合,物流装备企业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它们最有可能成为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连接带。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你的观点

50%赞成
50%反对
中国零担物流首选品牌 广告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68